剧情简介
《乌鸦·永不复生 : 爱伦·坡经典文学作品集》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侦探小说鼻祖”“心理小说先驱”“哥特文学之王”,其作品以“黑暗浪漫主义”风格著称,对后世文学、影视影响深远。
译者:曹明伦(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爱伦·坡研究专家),译文精准流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与风格。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
ISBN:9787541162077;定价:99.00元;装帧:精装。
2. 内容结构
本书是爱伦·坡的经典作品合集,收录25篇作品(1部长篇小说+24篇短篇小说),涵盖其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与风格:
长篇小说:《阿·戈·皮姆历险记》(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讲述主人公阿·戈·皮姆的海上冒险故事,融合了悬疑、奇幻与哲学思考;
短篇小说:包括《乌鸦》(The Raven)、《厄舍府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黑猫》(The Black Cat)、《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莫格街凶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等24篇经典之作,主题涉及死亡、疯狂、悬疑、心理恐惧等,是爱伦·坡“黑暗浪漫主义”的集中体现。
3. 核心主题
死亡的不可逆转:通过《乌鸦》中“永不复生”的反复咏叹、《厄舍府的倒塌》中兄妹的死亡与古堡的崩溃,探讨死亡的永恒性与生命的脆弱;
疯狂与人性:《黑猫》《泄密的心》等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扭曲,揭示人性的复杂与黑暗面;
悬疑与推理:《莫格街凶杀案》《玛丽·罗热疑案》等短篇小说开创了“推理小说”的先河,以逻辑推理与心理分析为核心,营造紧张的氛围;
哥特式风格:通过阴森的环境描写(如《厄舍府的倒塌》中的古堡、《黑猫》中的地下室)、超自然元素(如《乌鸦》中的乌鸦)与心理恐惧,构建“黑暗美学”。
4. 版本特色
权威翻译:曹明伦译本以“忠实原文、保留韵味”为原则,准确传达了爱伦·坡作品的黑暗与诗意;
经典收录:涵盖爱伦·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了解其创作风格与思想的“一站式”读本;
装帧设计:精装版本采用优质纸张与烫金工艺,适合收藏与阅读。
《乌鸦·永不复生 : 爱伦·坡经典文学作品集》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侦探小说鼻祖”“心理小说先驱”“哥特文学之王”,其作品以“黑暗浪漫主义”风格著称,对...
(展开全部)作者简介: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核心人物,被誉为侦探小说奠基人、科幻小说先驱和恐怖小说大师。爱伦·坡是类型小说“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创作涉及多种文学类型。以他名字命名的“埃德加·爱伦·坡奖”被全世界的侦探推理小说家视为至高荣誉。
译者简介:
曹明伦,著名翻译家,爱伦·坡研究学者,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出版译作有《爱伦·坡集》《弗罗斯特诗选》《培根随笔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等。
爱伦·坡的作品以“语言的诗意”与“象征的深刻性”著称,以下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金典台词(结合情节与主题解读):
1. “永不复焉。”(Nevermore.)(出自《乌鸦》)
原文背景:主人公因失去恋人丽诺尔陷入绝望,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乌鸦反复用“永不复焉”回答他的提问(如“你能告诉我,我能否在仙境拥抱丽诺尔?”),最终成为主人公灵魂的枷锁。
解读:“永不复焉”是全书的核心隐喻,象征死亡的不可逆转与希望的彻底破灭。乌鸦的“回答”并非简单的“不”,而是对主人公“执念”的否定——失去的爱人永远无法归来,过去的美好永远无法重现。这种“绝望的重复”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氛围,也成为爱伦·坡“黑暗浪漫主义”的标志性符号。
2. “恐惧一直是我昏迷的原因,而并非其结果。”(Fear was not the consequence of my delirium, but its cause.)(出自《过早埋葬》)
原文背景:主人公因“假死”被活埋,在棺材中挣扎时,意识到“恐惧”并非“昏迷”的结果,而是“昏迷”的原因——他对死亡的恐惧让他提前陷入崩溃。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心理恐惧的强大性。主人公的“昏迷”并非身体的虚弱,而是心理的恐惧所致。爱伦·坡通过这一台词,探讨了“恐惧”对人性的扭曲——它不仅能摧毁人的理智,更能让人陷入自我折磨的深渊。
3. “我习惯了在星夜和清晨隔开的那个空间里生长。”(I grew up in the space between starlight and dawn.)(出自《厄舍府的倒塌》)
原文背景:主人公描述自己童年在厄舍府的生活,“星夜与清晨的间隔”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交界”,暗示他从小就生活在“正常”与“疯狂”的边缘。
解读:这句话奠定了《厄舍府的倒塌》的“哥特式”基调。“星夜”代表美好与希望,“清晨”代表新生与光明,但“间隔的空间”却暗示着“美好”的脆弱与“疯狂”的潜伏。主人公的成长环境为他后来的“疯狂”埋下了伏笔,也揭示了“命运”的不可抗拒。
4. “让这话做我们的告别辞,鸟或魔!”(Let these words be our parting, bird or fiend!)(出自《乌鸦》)
原文背景:主人公因乌鸦的“永不复焉”陷入绝望,最终愤怒地驱赶乌鸦,要求它“离开”。
解读:这句话是主人公“绝望的爆发”。“鸟或魔”的称呼,既表达了他对乌鸦的“愤怒”,也暗示了他对“命运”的“反抗”——他试图用“驱逐”来摆脱“绝望”,但最终失败。这种“无力感”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性,也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强大与“人性”的渺小。
5. “那种‘反常心态’出现了。哲学尚未论及这种心态。”(That 'abnormal state of mind' came upon me. Philosophy has not yet treated of this state.)(出自《黑猫》)
原文背景:主人公因虐待黑猫而陷入“反常心态”,最终杀害妻子并藏尸。他用“哲学未论及”来为自己的“疯狂”辩护,试图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主人公的“反常心态”并非“天生”,而是“欲望”与“压抑”的产物——他对黑猫的“虐待”是对“权力”的渴望,对妻子的“杀害”是对“秘密”的掩盖。爱伦·坡通过这一台词,探讨了“人性中的恶”是如何被“理性”掩盖的,也提醒读者“疯狂”并非“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