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剧情简介

《人物志》书籍简介
《人物志》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政治家刘劭​​(字孔才)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人才选拔与品鉴的专著​​,成书于魏明帝曹叡时期(约公元230—240年)。该书融合儒家、道家、名家、法家等多家思想,以“知人”“用人”为核心,系统分析了人物的才能、性格、气质及鉴别方法,被誉为“中国古代人才学经典”。

1. ​​成书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推行“九品中正制”,重视人才选拔,但当时社会动荡、门阀势力崛起,人才选拔面临“名实不符”“以虚誉取士”等问题。刘劭作为魏国重臣(曾任散骑常侍、陈留太守),目击时弊,遂发愤著书,旨在通过“明察人才”扭转这一局面,为统治者提供“选贤任能”的理论依据。

2. ​​内容结构​​
全书共​​三卷十二篇​​,围绕“人才鉴别”与“用人之道”展开,核心内容包括:

​​人物分类​​:提出“九征”(观察人才的九种外在表现,如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判断内在品质;将人才分为“十二流业”(如“清节家”“法家”“术家”等),明确不同人才的特长与适用场景。
​​性格与气质分析​​:通过“材理”(分析才智类型,如“道理之家”“事理之家”)、“英雄”(定义“英”为智慧超群、“雄”为胆略过人)等篇章,探讨杰出领袖的素质。
​​鉴别方法​​:提出“八观”(如“观其夺救”“观其感受”等八种考察人才的方法)与“七缪”(如“察誉有偏颇”“接物有爱恶”等七种鉴别误区),强调“观外以知内”“辨才以适用”。
​​用人原则​​:讨论“效难”(人才难以被正确任用的原因,如时代环境、门第限制)与“释争”(主张谦和处世,避免争强好胜),强调“至公至明”的用人理念。
3. ​​思想特点​​
​​融合儒道​​:儒家强调“德才兼备”(如“清节家”代表道德高尚者),道家提倡“中和”之道(主张领导者具备“平淡无味”的包容性)。
​​实践导向​​:不仅理论分析,更提供具体鉴别方法(如“八观”“七缪”),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历史影响​​:为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评”风气奠定基础,影响《世说新语》等著作;对后世科举制度、管理心理学亦有借鉴意义。
4. ​​版本与推荐​​
​​权威版本​​:吉林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李辉、高艳红、刘宗玲译注,许嘉璐顾问,陈虎主编),注释详尽,译文流畅,适合大众阅读。
​​阅读价值​​:书中“观人察质”“量才授职”等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人才选拔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人物志》书籍简介 《人物志》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政治家刘劭​​(字孔才)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人才选拔与品鉴的专著​​,成书于魏明帝曹叡时期(约公元230—240年)。该书融合儒家、道家、名家、法家等多家思想,以“知人”“用人”为核心,系统分析了人物的才能、性格、气质及鉴别方法,被...(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梁满仓,生于1951年,河北涿州人,当代史学家。20世纪80年代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业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隋文帝杨坚》、《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合著)、《武侯春秋》(合著)、《中国历史图说?魏晋南北朝卷》(合著)、《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等。目前正从事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原序
九征第一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七缪第十
效难第十一
释争第十二
序言
《人物志》是中国古代典籍名著之一。唐李德裕说:“余尝览《人物志》,观其索隐精微,研几玄妙,实天下奇才。”宋人阮逸说:“是书也,博而畅,辩而不肆,非众说之流也。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传之!媲夫良金美玉,藏椟一启,而观者必知其宝也。”王三省说:“(《人物志》使)修己者得知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焉可废诸!”明代郑雯说:“(《人物志》)事核词章,三代而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能逾之矣。”清人纪晓岚说“其书主于论辩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在现当代,人们对《人物志》的关注程度及评价,丝毫不亚于古人。汤用彤先生说,从《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的特点,“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钱穆先生说:“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认为他提出‘平淡’二字,其中即有甚深修养功夫。在我年轻时读《人物志》,至‘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一语,即深爱之,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赖奥克将《人物志》翻译成英文,取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近几年来,市面上关于注释整理《人物志》的书籍不下三四种。上述事例表明,《人物志》是一部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的中国古代典籍。
关注和了解一部著作,首先应从它的作者入手。《人物志》的作者刘劭,字孔才,广平郡邯郸(治今河北邯郸)人。建安年间,在郡府中做上计吏。在一次岁末进入京城洛阳向朝廷汇报地方政务时,上天给了他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当时朝廷太史发出了天象预报,说正月初一将有日食发生。正月初一是朝廷举行大会之礼的日子,但根据当时制度,遇到日食应当停止举行会礼。当时在场的数十人都主张废朝却会,只有刘劭持不同意见。他说,古代著名的太史,也有计算天时错误的时候,所以圣人提出不因为异常天象而废朝礼,这是因为有时候灾异之象会自动消失,有时候太史推算错误。他主张不要因为这个预报而废却朝礼,得到了当时正在负责上计工作的尚书令荀或的赞同。结果是会礼如期举行,日食也没有发生。
……
《人物志》作为一部系统地阐述人才理论的典籍,在我国古代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正因为如此,在《人物志》问世后,北魏人刘禺便为此书作注。刘禺是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敦煌所在的河西地区,在十六国时期是保存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据点。刘昔家世儒学,十四岁时便师从博士郭踽,后隐居酒泉传授儒学,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西凉主李嵩征其为儒林祭酒,负责西凉的儒学教育。北凉灭西凉之后,刘禺在新政权中任秘书郎,专管记载国家大事。由于儒学造诣高深,北凉主沮渠牧犍尊之为国师,亲自致拜,并命官署以下皆从之受业。北魏灭北凉后,拓跋焘夙闻刘禺之名,拜其为乐平王从事中郎,并允许他不迁往平城,留在本乡,并留一子抚养。刘曷在姑臧待了一年多,思乡欲返,走到两周西四百里一个名叫韭谷窟的地方病逝。刘骨一生著述甚丰,著有《略记》、《凉书》、《敦煌实录》、《方言》、《靖恭堂铭》二百余卷,四部古籍的注释,《人物志》为其中之一。刘禺以后,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至今我们可以看到的基本是明清时期的版本,主要有:嘉靖顾定芳刻本、隆庆梁梦龙刻本、《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两京遗编》本、《快阁藏书》本、《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畿辅丛书》本、《玉尺山房术数奇书》本、《玲珑山馆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本次注释翻译此书,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参阅了部分版本和今人的成果。
(展开全部)

经典台词(20)
《人物志》金典台词(原文摘录与解读)
《人物志》的语言简练深刻,许多句子成为后世评判人才、为人处世的经典准则,以下是部分最具代表性的“金典台词”及解读:
1. ​​“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人物志·效难》)
​​解读​​:观察人才,首先要看其是否平和稳重(“平淡”),再看是否聪明(“聪明”)。“平淡”是内在修养的体现,“聪明”是外在能力的展现,二者结合方能判断人才的本质。
​​现代意义​​:提醒我们在选拔人才时,不能仅看表面能力,更要关注其性格是否沉稳、心态是否平和,避免“唯能力论”。
2. ​​“英雄异名,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人物志·英雄》)
​​解读​​:“英雄”二字含义不同——“英”指智慧超群之人(适合为相,治理国家),“雄”指胆略过人之人(适合为将,统帅军队)。强调“因材施教”“量才器使”的用人原则。
​​现代意义​​:提醒管理者要根据人才的特长安排岗位,避免“用错人”(如让“雄”型人才做文职,“英”型人才做武职)。
3. ​​“偏材之性,不可转移。”​​(《人物志·材理》)
​​解读​​:某些人的才能是固定的(“偏材”),难以通过后天改变。强调“用人要扬长避短”,而非“强行改造”。
​​现代意义​​:提醒我们在人才培养中,要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其特长(如让擅长逻辑的人做数据分析,让擅长沟通的人做销售),而非一味追求“全面发展”。
4.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人物志·九征》)
​​解读​​:人的品质中,“中和”(不偏不倚、包容大度)最为珍贵。“中和”的人往往表现得平淡无奇,但内心强大、处事稳重。
​​现代意义​​:提醒我们不要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要培养“中和”的品格(如遇事冷静、待人宽容),这才是真正的“高素质”。
5.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人物志·释争》)
​​解读​​:善于表达的人,能用一句话说明多件事;不善于表达的人,说一百句话也说不清一件事。强调“沟通效率”的重要性。
​​现代意义​​: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简洁表达”(如用“结论先行”的方式传递信息),避免“啰嗦”或“模糊”,提高沟通效果。
6. ​​“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人物志·论辩》)
​​解读​​:以“理”取胜的人,会用明确的逻辑(“正白黑”)广泛论述,解释微妙的道理;以“辞”取胜的人,会打破正理追求新奇,反而失去正确的方向。强调“有理有据”的重要性。
​​现代意义​​:提醒我们在辩论或决策中,要坚持“以理服人”(如用数据、事实支撑观点),避免“强词夺理”或“追求标新立异”,导致决策失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