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长安》是历史作家张明扬创作的一部聚焦安史之乱的历史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乱中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八位关键人物的“弃长安”经历为线索,全景式展现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层逻辑。书中通过政治博弈、人性挣扎与战争细节,揭示盛唐崩塌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重构了这段历史的多维图景。
核心内容与结构
1. 人物视角下的历史脉络
李林甫(盛唐权相):推行“以胡制汉”政策,重用安禄山等蕃将,埋下边镇割据隐患。其权谋手段虽巩固相位,却加速了中央权威的瓦解。
杨国忠(权臣):与安禄山争权,通过预言叛乱、逼迫哥舒翰出关等行为,激化矛盾,成为叛乱导火索之一。
安禄山(叛军首领):从胡商之子到三镇节度使,因权力膨胀与猜忌发动叛乱,最终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颜杲卿(忠臣):以“断舌就义”反抗叛军,展现士人的气节,其死亡成为盛唐精神凋零的象征。
张巡(死守睢阳):以数千兵力抵抗叛军十个月,最终城破被俘,凸显乱世中个体牺牲的悲壮。
2. 关键历史事件解析
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仅三十五日攻陷洛阳,次年攻破潼关,李隆基仓皇西逃。
马嵬坡之变:禁军哗变逼死杨国忠、缢杀杨贵妃,李隆基与李亨父子离心,唐朝权力格局彻底分裂。
睢阳保卫战:张巡以“吃人守城”的极端手段拖延叛军,虽败犹荣,但暴露战争残酷性与制度崩溃。
3. 制度与文化的溃败
军事失衡:府兵制崩溃后,边镇募兵制导致藩镇坐大,中央禁军沦为装饰。
文人困境:李白投永王李璘获罪、王维被迫降敌、杜甫流亡,映射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理想幻灭。
楔 子 出长安记(756 年六月十三)//001
第一章 李林甫的盛世(736—752 年)//023
第二章 杨国忠的预言(753—755 年)//065
第三章 安禄山的鼙鼓(755 年十一月初九)//105
第四章 颜杲卿的舌头(756 年正月初八)//127
第五章 哥舒翰的膝盖(756 年六月初八)//149
第六章 杨玉环的香囊(756 年六月十四)//175
第七章 李亨的中兴(756 年七月十二)//201
第八章 张巡的牙齿(757 年十月初九)//235
尾 声 回到长安(757 年十二月初四)//273
大事年表 //302
后 记 //306
主要参考书目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