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品背景与核心价值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由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撰写,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首次出版,2024年推出典藏版。全书以中国两千年经济变革史为主线,选取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汉武帝变法、王安石变法等11次重大经济改革为样本,剖析历代政权如何通过“分权”与“均富”两大核心命题维持集权统治,揭示中国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周期性困境。作者提出“中国式改革本质是历史逻辑的合理性演进”,被誉为“读懂中国经济的必读通史”。
2. 内容结构与亮点
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至改革开放,覆盖11次关键变革:
春秋战国:管仲“官山海”专营制度、商鞅“命令型计划经济”雏形。
汉唐:汉武帝“盐铁官营”与桑弘羊均输平准、唐代“小政府大社会”实验。
宋元明清:王安石变法(最后一次整体配套改革)、明清“闭关锁国”与大陆孤立主义。
近现代:洋务运动、民国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试验、改革开放。
核心命题:
分权与集权: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的博弈(如汉武帝推恩令、宋代“不抑兼并”)。
国有与民营:专营制度(盐铁、酒业)与民间资本出路(土地、高利贷、奢侈品)。
稳定与效率:改革常以“强国”为名牺牲民间活力(如商鞅抑商、王莽土地国有化)。
方法论创新:
提出“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无产阶层),解析改革成败的底层逻辑。
社会评价:
豆瓣评分8.9分,被《第一财经日报》评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元典”,央视《百家讲坛》曾专题改编。读者评价其“以历史照见现实,破解中国经济的基因密码”。
崛起或崩溃,是一个问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谁家的“大势”?
两个研究工具及两个结论
第一讲 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
“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盐铁专营"的始作俑者
鼓励消费的异端思想
“以商止战”与和平称霸
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第二讲 商鞅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
以农立国:第一个在土地改革中尝到甜头
军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平民社会
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雏形
强国逻辑: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之人
毛泽东:“百代都行秦政法”
第三讲 汉武帝变法:顶层设计的集大成者
“文景之治”的成就与后果
刘彻:大一统制度的集大成者
产业改革:铸钱、盐铁与酿酒
流通改革:均输与平准
税收改革:告缗令与算缗令
变法造就第一个“半亿帝国”
变法的负面效应及争论
盐铁会议与“桑弘羊之问”
第四讲 王莽变法:第一个社会主义者的改革
变法背景:世族经济威胁中央集权
改革三战场:财政、货币和土地
最惨烈的改革结果
刘秀对世族开战的失败
“桃花源记”的经济学诠释
第五讲 世民治国:最盛的王朝与最小的政府
科举制以及世族势力的式微
李世民解决吏政、兵政之患
关于专营政策的反复与争议
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
刘晏变法:专营制度的归来
民间工商资本的五条出路
第六讲 王安石变法:最后的整体配套改革
“杯酒释兵权”的政策利弊
宽松与禁榷并举
士绅经济的定型
千年第二回的“延和殿廷辩”
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改革标本”王安石
“世界时间”里的变法
第七讲 明清停滞:大陆孤立主义的后果
四大基本制度的恶质化
铁桶阵:对外闭关锁国
散沙术:对内男耕女织
城市化率的下滑
对“自转惯性”的预警
陷入官商泥潭的工商经济
被枪炮打破的“超稳定结构”
第八讲 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
洋务运动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
以铁路为例:发展与稳定的取舍
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国营与民营的取舍
中日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商人与知识精英在体制外“会师”
立宪运动: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选择
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
第九讲 两个民国:从极度自由到“统制经济”
四个基本制度的全面崩坏
空前强大的民营经济
地方自治的试验
被欢呼回来的独裁者
国民党的经济主张
挤压民间资本的五种办法
第十讲 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
上海试验:计划经济的体系雏形
“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的建设模式
七年消灭私营经济
两次自毁性的经济运动
回收土地:政府的三大收益
文化大革命:紊乱十年
第十一讲 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
第三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增量改革:由农民发动的工业化运动
中央政府的角色:放权与非均衡战略
地方政府的角色:积极参与和冒险支持
“哪里是改革的主战场”
物价闯关:转折点上的“意外失利”
80年代:“一切改革都从违法开始”
第十二讲 改革开放(下):集权主义的回归
分税制:从增量改革到整体改革
1998年的“三驾马车”
国有企业的绝地复苏
“大国崛起”与朱氏逻辑
从铁本案到四万亿计划:第六次“国进民退”
发展与公平:2013年的双重困境
后记 回到历史的基本面
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统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
两个永恒性的主题:分权与均富
三个最特殊的战场:国有经济、土地和金融业
四股前所未见的新势力:互联网、NGO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