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黄帝内经》(上下册)书籍简介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也是第一部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命名的传世巨著,被誉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
1. 成书背景与结构
成书年代:大致形成于春秋至东汉时期(非一人一时之作),是战国至汉代医家总结春秋至战国时期医疗经验、结合秦汉以前天文学、历算学等多学科成果逐步编撰而成。
内容结构: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81篇,共162篇。
《素问》:侧重基础理论,阐述自然界变化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核心内容;
《灵枢》:侧重临床实践,涵盖针灸疗法、病候分析、经络腧穴及治法等,是针灸学的经典依据。
2. 核心理论与学术价值
核心理论:构建了中医“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未病”等五大核心体系。其中,“治未病”理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预防医学思想。
学术地位:确立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人体与自然、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辨证论治(根据疾病本质制定治疗方案)等基本原则,成为后世中医临床、养生、药物学的理论源泉。
3. 版本与整理
经典版本:现存最早版本为金刻残本(尚存11卷),通行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顾从德影宋刻本;
现代整理:2021年岳麓书社出版《黄帝内经》(郭刚导读注译),按“天人合一、自然养生、藏象理论”等八大体系编排,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梳理传统医学理论;2020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黄帝内经》(李楠整理编注),采用简体竖排、文白对照形式,分四册呈现《素问》《灵枢》内容。
《黄帝内经》(上下册)书籍简介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也是第一部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命名的传世巨著,被誉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 1. 成书背景与结构 成书年代:大致形成于春秋至东汉时期(非一人一时之作),是战国至汉代医家总结春秋至战国...
(展开全部)姚春鹏,2002年毕业北京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从事中国哲学、中医哲学、自然国学、儒家哲学的研究工作。出版《黄帝内经:气观念下的天人医学》元气论:自然国学的哲学与方法论基石》《宋明理学与中医理论嬗变》等专著;在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孔子研究、中医杂志等期刊发表《理学理气论与后期中医学》《儒家内圣学及当代价值》《理学太极论与后期中医基本理论的嬗变》《理学太极动静之理与丹溪医学》《从〈郭店楚简〉再论〈乐记〉成书》等论文40余篇。
《黄帝内经》的语言凝练深邃,许多句子成为中医理论的经典概括,以下是部分代表性语句(附出处):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遵循自然规律、适度养生的重要性。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顺应四季阴阳变化的养生原则。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内心淡泊宁静以养神。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明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治病需从阴阳失衡的本质入手。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核心。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指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正气虚弱。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灵枢·大惑论》)——阐述经络与五官的联系。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概括经络的联络功能。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过度情绪对脏腑的伤害。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强调情绪波动对全身的影响。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合理的饮食结构。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警示饮食过量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