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佐伯一麦(1949—)是日本当代重要作家,以私小说和实验性叙事著称。《阿・鲁斯・博依》(1991)是其早期代表作之一,曾获第4回三島由紀夫賞,标志着其文学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我”(一名地方报社记者)的视角展开,通过碎片化日记体记录了昭和末期(1980年代)日本东北乡村的衰败图景。主线围绕“阿・鲁斯・博依”(A・Luth・Boi)这一神秘符号展开——它既是小镇废弃教堂的涂鸦,也是主人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核心情节
符号的发现:主人公在调查教堂纵火案时,于残破的祭坛上发现用血迹写成的“A・Luth・Boi”,随后展开对符号来源的追踪。
多线叙事:穿插小镇居民的口述史——包括酗酒的牧师、失踪的少女、精神失常的老兵等,拼凑出小镇的集体创伤记忆。
自我解构:主人公逐渐意识到,符号“A・Luth・Boi”实为自身潜意识的投射,是其对现实逃避的具象化。
结局
主人公在纵火案的真相与符号的虚妄中陷入疯狂,最终选择隐居森林,以书写作为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佐伯一麦(1949—)是日本当代重要作家,以私小说和实验性叙事著称。《阿・鲁斯・博依》(1991)是其早期代表作之一,曾获第4回三島由紀夫賞,标志着其文学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我”(一名地方报社记者)的视角展开,通过碎片化日记体记录了昭和末期(1980年代)日本东北乡村的衰败图景。主线围绕“阿...(展开全部)
经典台词(8)
纠错 补充反馈
“A・Luth・Boi不是谜题,是我们所有人写下的自白书。”
——开篇点题,将符号升华为集体精神困境的隐喻。
“教堂的彩窗碎了,阳光照进来,我们才看清彼此脸上的灰尘。”
——以视觉意象揭露被遮蔽的真实人性,呼应“私小说”的自我解剖传统。
“记者的笔是手术刀,但剖开他人的同时,也剜掉了自己的心脏。”
——批判新闻业的工具理性,暗示知识分子的道德困境。
“我们像一群在铁轨旁数蚂蚁的孩子,等待火车永远不到来的轰鸣。”
——以荒诞场景映射昭和末期经济泡沫下的集体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