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荣誉: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核心主题: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通过百年历史与当代双线叙事,探讨个体命运与民族精神的共生关系,揭示运河作为文化基因对中华文明的深层塑造。
主要讲述:
1. 双线叙事结构
历史线(1901年):意大利探险家“小波罗”(保罗·迪马克)为寻找失踪的弟弟马福德,与翻译谢平遥、船工邵常来等组成考察队,沿运河从杭州北上至通州。途中经历义和团运动、漕运废止等历史剧变,最终小波罗死于通州,标志运河黄金时代的终结。
当代线(2014年):谢平遥后人谢望和与运河家族后代因申遗工程重聚,通过挖掘家族记忆与运河文物(如罗盘、信件),拼合出被遗忘的百年故事,最终推动运河成功申遗。
2. 核心人物与命运交织
小波罗:痴迷运河的意大利人,象征西方对东方文明的探索与误读,其死亡隐喻传统漕运文明的消逝。
谢平遥:清末知识分子,从理想主义到直面现实,代表传统文人的精神转型。
邵常来:底层挑夫,后代成为现代运河守护者,体现底层民众的坚韧与传承。
马福德:小波罗之弟,与运河女子如玉的跨国恋情,映射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3. 历史事件与意象
漕运废止: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运河从“经济命脉”沦为“文化符号”,象征传统秩序的崩塌。
义和团运动:展现民间力量对殖民侵略的反抗,同时暴露愚昧与暴力并存的复杂性。
运河申遗:2014年申遗成功,标志运河从“历史遗存”到“文化认同”的现代重生。
第一部
1901 年,北上(一) 003
2012 年,鸬鹚与罗盘 086
2014 年,大河谭 122
2014 年,小博物馆之歌 193
第二部
1901 年,北上(二) 225
1900 年—1934 年,沉默者说 340
2014 年,在门外等你 417
第三部
2014 年6 月:一封信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