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荀子集解》书籍简介
《荀子集解》是清代学者王先谦(1842—1917)编撰的《荀子》校注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荀学研究的巅峰成果之一。该书系统整合了唐代杨倞至清代卢文弨、王念孙等十余位学者的注释考证成果,对《荀子》的文字、义理进行了全面校释与疏通,被誉为“荀学研究的里程碑”。
1. 成书背景与作者
背景:《荀子》成书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3世纪),但因内容驳杂、行文古奥(多用奇字僻词),历代注本较少。直至晚清,王先谦以“慎选底本、博采众长”为原则,对《荀子》进行系统校勘,终成《荀子集解》。
作者:王先谦是清末著名学者、经学家,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等职,主持编校《皇清经解续编》《汉书补注》等多部经典,学术成就卓著。
2. 内容结构与核心价值
内容覆盖:全书共二十卷,收录《荀子》三十二篇(如《劝学》《天论》《性恶》《礼论》等),涵盖荀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核心思想。
核心价值:
校勘严谨:以清光绪木刻本为底本,结合历代注本(如杨倞《荀子注》、王念孙《读书杂志》),纠正文字讹误,还原《荀子》原貌;
义理阐发:不仅注解文字,更注重阐发荀子的“性恶论”“礼法并治”“天人相分”等核心学说,揭示其思想的现代意义;
学术传承:代表了中国古代荀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为后世研究《荀子》及先秦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
3. 版本推荐
权威版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ISBN:9787101004021)、2012年版(ISBN:9787101081817)。2012年版为“中华国学文库”系列,优化了排版与标点,更适合现代读者阅读。
《荀子集解》书籍简介 《荀子集解》是清代学者王先谦(1842—1917)编撰的《荀子》校注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荀学研究的巅峰成果之一。该书系统整合了唐代杨倞至清代卢文弨、王念孙等十余位学者的注释考证成果,对《荀子》的文字、义理进行了全面校释与疏通,被誉为“荀学研究的里程碑”。 1...
(展开全部)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 )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他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
《荀子》的语言简练深刻,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哲学思想。以下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金典句子(结合《荀子集解》的校注与现代解读):
1.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解读: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如贪欲、自私),但通过后天的“伪”(人为教化、礼法约束),可以转化为善。这一观点与孔孟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强调“教育”与“礼法”对人性塑造的重要性。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解读: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为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学习,人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一名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激励人们“终身学习”。
3.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
解读:以“蓬草”“白沙”为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强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提醒人们要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
4.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解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即使道路很近,不走也无法到达;即使事情很小,不做也无法完成。反对“空谈”,倡导“脚踏实地”的做事态度。
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劝学》)
解读:强调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自体验、探索,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鼓励人们“勇于实践”,避免“纸上谈兵”。
6.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
解读:强调专注的重要性——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提醒人们要“专心致志”,避免“三心二意”。
7.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议兵》)
解读:强调态度决定成败——做任何事情,只有“敬业”“认真”,才能成功;如果“轻慢”“敷衍”,必然失败。这一观点至今仍适用于职场与生活。
8. “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性恶》)
解读:强调环境与群体的影响——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的朋友;不了解一个君主,可以看他的身边人。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提醒人们要“谨慎交友”。
9.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荣辱》)
解读:强调人性的本质——饿了想吃饭、冷了想取暖、累了想休息、爱利益怕祸害,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提醒人们要“顺应人性”,避免“压抑欲望”。
10.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大略》)
解读:强调考验的重要性——没有寒冬,无法知道松柏的坚韧;没有困难,无法知道君子的品格。鼓励人们“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