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释》(上下册)书籍简介
《论语集释》是近代著名法律史学家程树德(1877-1944)编撰的《论语》研究集大成之作,收录于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丛书,是研究《论语》的核心文献之一。
1. 成书背景与作者
程树德早年留学日本,主攻法律史,曾任北洋政府法制局参事、北京大学教授等职,晚年因患病瘫痪,仍坚持口述完成此书(1933-1942年)。其写作初衷是“发扬我国固有文化”,以应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危机。
2. 内容结构与体例
全书以《论语》原篇章为基础(共20篇),采用“分类汇编+按语评析”的创新体例,将历代注疏分为10类:
考异:校勘经文异同(如“说”与“悦”的通假问题);
音读:标注字音、正句读(如“曰”的发音与用法);
考证:考释名物制度(如“礼”的社会功能);
集解:收录何晏《论语集解》、邢昺疏等汉魏注本;
唐以前古注:以皇侃《论语义疏》为主,涵盖南北朝至隋唐注疏;
集注:收录朱熹《论语集注》等宋明注本;
别解:采录未被前类收录的新说(如清儒的独特见解);
余论:收录清儒阐发的义理(如“仁”的内在德性);
发明:收录陆王心派的义理发挥;
按语:程树德本人的评析(如对朱熹“贬抑圣门”的批评与对其义理价值的肯定)。
3. 学术价值
文献广博:征引书目达680余种,涵盖汉儒(如郑玄)、宋儒(如朱熹)、清儒(如刘宝楠)等历代重要注疏,几乎囊括清以前《论语》学的核心文献;
汉宋调和:主张“不分门户”,既吸收汉儒的训诂考据,又保留宋儒的义理阐发,体现了“考据与义理并重”的学术立场;
体例创新:开创了“分类汇编+按语评析”的新范式,影响了后世《楚辞纂笺》等著作的编撰。
4. 版本与传播
原书为繁体竖排,收入《新编诸子集成》后,推出简体横排精装本,版式美观,适合大众阅读与学术研究。
凡例
卷一 学而上
卷二 学而下
卷三 为政上
卷四 为政下
卷五 八佾上
卷六 八佾下
卷七 里仁上
卷八 里仁下
卷九 公冶上
卷十 公冶下
卷十一 雍也上
卷十二 雍也下
卷十三 述而上
卷十四 述而下
卷十五 泰伯上
卷十六 泰伯下
卷十七 子罕上
卷十八 子罕下
卷十九 乡党上
卷二十 乡党中
卷二十一 乡党下
卷二十二 **上
卷二十三 **下
卷二十四 颜渊上
卷二十五 颜渊下
卷二十六 子路上
卷二十七 子路下
卷二十八 宪问上
卷二十九 宪问中
卷三十 宪问下
卷三十一 卫灵公上
卷三十二 卫灵公下
卷三十三 季氏
卷三十四 阳货上
卷三十五 阳货下
卷三十六 微子上
卷三十七 微子下
卷三十八 子张
卷三十九 尧曰
卷四十 征引书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