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作者:亚历山德罗·切斯基(Alessandro Ceschi,中文名:亚历)类型:非虚构文学/跨文化纪实/青年成长 豆瓣2024年度外国非虚构文学榜首作品 核心标签:意大利青年中国漫游、语言学习困境、跨文化身份认同、全球化青年困境 主要讲述:
异乡启程:从失业青年到北漂新人
2016年,23岁的意大利青年亚历因意大利高达20%的青年失业率,带着对电影的热爱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导演。初到中国时,他连基础的中文交流都困难,只能通过电视剧《欢乐颂》模仿日常对话,甚至误将“酸奶盒”视为中国家庭标配。
生存博弈:群演、翻译与写作实验
底层职业体验:在主旋律战争片中扮演“46号群演”,在广告片场喝早茶开工、拍完片喝断片,用蹩脚中文录制播客《电影咖啡厅》,记录中外电影人的碰撞;
文化翻译困境:为央视纪录片担任翻译时,既要传递信息,又要化解“中国式表达”与西方逻辑的冲突;
写作突围:在上海租住老洋房,创办中文写作沙龙,用豆瓣日记记录市井见闻,意外成为连接中西的桥梁。
疫情纪实:流动中的孤独与连接
2020年疫情期间,亚历被困上海,目睹社区团购、邻里互助等“中国特色生存智慧”,写下《世界分裂了,你为什么还在中国?》,探讨全球化退潮下的个体选择。
身份重构:从“老外”到“世界公民”
六年间,亚历经历从“文化猎奇者”到“文化参与者”的蜕变:
语言突破:2022年实现中文写作,甚至“用中文做梦”;
文化认同:在四川农村用白酒御寒时,发现“方言隔阂终被酒意融化”;
终极追问:在旅居全球后,仍选择以中文书写,自称“用中文做梦的异乡人”。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作者:亚历山德罗·切斯基(Alessandro Ceschi,中文名:亚历)类型:非虚构文学/跨文化纪实/青年成长 豆瓣2024年度外国非虚构文学榜首作品 核心标签:意大利青年中国漫游、语言学习困境、跨文化身份认同、全球化青年困境 主要讲述: 异乡启程:从...
(展开全部)亚历 Alessandro Ceschi(ale)
意大利帕多瓦人,1993年生,天秤座,AC米兰球迷。
大学期间曾兼职做体育记者,2014年因报道南京青奥会首次来中国。2016年,在罗马读完传媒专业本科后搬到北京,从零开始学中文。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期间,学过电影,做过群演,拍过广告。2020年,以ale为名开始用中文写作并在豆瓣发表,2022年起陆续在不同中文媒体发表作品。2023年初至今,在世界各地旅居,将遇到的人和事记录在个人中文专栏《随笔ale》。
“学中文就像吃重庆火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字是麻辣还是鲜香。”
场景:亚历用《欢乐颂》台词练习中文,误将“同屋”理解为“同房”,闹出租房笑话;
意义:以幽默消解语言学习焦虑,隐喻跨文化适应的未知与惊喜。
“出租车司机问我意大利房价,我反问:‘您觉得我在北京该住地下室还是五环外?’”
场景:身份标签引发的荒诞对话,揭示刻板印象对跨文化沟通的阻碍;
意义:批判“外国人=有钱人”的偏见,展现平等对话的必要性。
“在四川农村,白酒是暖气,方言是密码,而火锅是通用货币。”
场景:冬夜与村民围炉夜话,用白酒驱寒、火锅破冰;
意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取暖,诠释“异乡人”融入的底层逻辑。
“他们说我是‘老外’,但我的中文梦里,住着整个中国。”
场景:亚历在梦中用中文与意大利友人对话,惊醒后写下此句;
意义:语言作为身份重构的载体,打破物理边界的精神归属。
“当世界在分裂,中文成了我与所有人连接的绳索。”
场景:疫情期间通过线上读书会与各国读者交流;
意义:全球化逆流中,语言成为抵抗割裂的柔性力量。
这句话表达了阿蕾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中文和她的中国经历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北京的每一天,都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阿蕾用这句话来形容她在北京的生活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她深感震撼和敬畏。
“语言是桥梁,文化是纽带,它们让我和中国紧紧相连。”
这句话揭示了阿蕾能够融入中国社会的关键,即通过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她与中国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这句话是阿蕾对中国情感的最高表达,她已经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