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2666》书籍简介
一、核心信息
作者: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20世纪拉美文学代表人物,作品融合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叙事。
出版时间:2004年首次出版(作者去世后由其友人整理遗稿),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
作品定位:由五部分构成的“全景小说”,以虚构的墨西哥边境城市圣特蕾莎为舞台,围绕德国作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失踪与当地女性连环谋杀案展开,探讨暴力、文学、历史与人性之恶。
内容结构:
《文学评论家》:四位欧洲学者追踪阿琴波尔迪的踪迹,交织学术狂热与情感纠葛。
《阿玛尔菲塔诺》:智利流亡教授在圣特蕾莎的精神崩溃与家庭悲剧。
《法特》:美国黑人记者调查谋杀案,揭露城市黑暗。
《罪行》:纪实式记录1993-1997年上百起女性遇害案件。
《阿琴波尔迪》:追溯作家生平,串联战争罪行与救赎之谜。
二、艺术特色
多线叙事与拼贴美学
五部分独立成篇又暗中勾连,跨越欧洲与美洲、20世纪至21世纪初,融合文学批评、侦探小说、历史档案等多种文体,形成“元小说”结构。
冷峻的暴力书写
第四卷《罪行》以警方报告形式罗列300余起女性遇害案,细节触目惊心,直指系统性暴力与司法失能,被评价为“拉美的《辛德勒名单》”。
历史与虚构的互文
阿琴波尔迪的战争经历影射纳粹暴行,圣特蕾莎的谋杀案映射墨西哥华雷斯城的真实事件,构建跨越时空的暴力循环。
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通过学者、记者、流亡者等角色,展现现代文明中个体的异化、无力与救赎渴望,如阿玛尔菲塔诺“悬挂几何书”的荒诞行为象征知识的失效。
《2666》书籍简介 一、核心信息 作者: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20世纪拉美文学代表人物,作品融合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叙事。 出版时间:2004年首次出版(作者去世后由其友人整理遗稿),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 ...
(展开全部)作者简介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目录
本书作者遗产继承人说明
第一部分 文学评论家
第二部分 阿玛尔菲塔诺
第三部分 法特
第四部分 罪行
第五部分 阿琴波尔迪
初版附言
译后记
附录 《2666》初探(赵德明)
(展开全部)
“历史就是一个婊子,没有什么决定性时刻,只有分分秒秒的可怕流逝。”
“送一个人她喜欢的东西,是为了讨好她;送一个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和对方分享,还是希望对方了解自己?”
“可信的很少。有时,我甚至忘掉了我相信的东西。能信的东西很少,很少。不信的东西很多、很多,把我相信的东西都给压住了。”
“希腊人发明了人性恶,看到了咱们人人心理都有邪恶,可是我们对这邪恶的证据已经无动于衷了。”
“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